一,布局
R绘图所占的区域,被分成两大部分,一是外围边距,一是绘图区域。
外围边距可使用par()函数中的oma来进行设置。比如oma=c(4,3,2,1),就是指外围边距分别为下边距:4行,左边距3行,上边距2行,右边距1行。很明显这个设置顺序是从x轴开始顺时针方向。这里的行是指可以显示1行普通字体。所以当我们使用mtext中的line参数时,设置的大小就应该是[0,行数)的开区间。当我们使用mtext在外围边距上书写内容时,设置mtext中的outer=TRUE即可。
绘图区域可使用par()函数中的mfrow, mfcol来进行布局。mfrow和mfcol可以使用绘图区域被区分为多个区域。默认值为mfrow(1,1)。
比如mfrow(2,3)就是指将绘图区域分成2行3列,并按行的顺序依次绘图填充; 比如mfcol(3,2)就是指将绘图区域分成3行2列,并按列的顺序依次绘图填充;
我们将每一个细分的绘图区域分为两个部分,一是绘图边距,一是主绘图。
绘图边距需要容纳的内容有坐标轴,坐标轴标签,标题。通常来讲,我们都只需要一个x轴,一个y轴,所以在设置时,一般的下边距和左边距都会大一些。如果多个x轴或者y轴,才考虑将上边距或者右边距放大一些。绘图边距可以使用par()函数中mar来设置。比如mar=c(4,3,2,1),与外围边距的设置类似,是指绘图边距分别为下边距:4行,左边距3行,上边距2行,右边距1行。很明显这个设置顺序是从x轴开始顺时针方向。行的概念与之前的相同。也可以使用mai来设置。mai与mar唯一不同之处在于mai不是以行为单位,而是以inch为单位。
SOUTH<-1; WEST<-2; NORTH<-3; EAST<-4; GenericFigure <- function(ID, size1, size2) { plot(0:10, 0:10, type=”n”, xlab=”X”, ylab=”Y”) text(5,5, ID, col=”red”, cex=size1) box(“plot”, col=”red”) mtext(paste(“cex”,size2,sep=””), SOUTH, line=3, adj=1.0, cex=size2, col=”blue”) title(paste(“title”,ID,sep=””)) } MultipleFigures <- function() { GenericFigure(“1″, 3, 0.5) box(“figure”, lty=”dotted”, col=”blue”) GenericFigure(“2″, 3, 1) box(“figure”, lty=”dotted”, col=”blue”) GenericFigure(“3″, […]
Recent Comments